译文
大麦已经成熟,小麦已青黄。妇人边走边哭,丈夫逃跑藏起来。
向东跑到集、壁、梁、洋四个州,问谁有来自镰胡与羌插在腰间的镰刀。
岂敢没有三千蜀兵,(为了逃命)不怕道路悠长,疲于奔命,故不能及时救护。
怎能像鸟儿一样拥有翅膀,安身在白云间返回家乡。
注释
集、壁、梁、洋:四个州名,唐属山南西道。言寇掠范围之广。腰镰,腰间插着镰刀,指收割。鲍照诗:“腰镰刈葵藿。”这一句中,自具问答,上四字问,下三字作答。
托身:寄身;安身。
参考资料:完善
杜甫因战乱于唐肃宗乾元二年(759年)岁暮来到成都,没想到蜀中社会亦不安宁。史书对吐蕃等这年侵扰陇蜀的时间记载不详,而从杜甫写的这首诗来看,当在夏收五月间。当时正是麦熟时节,吐蕃、党项、奴刺等的贵族统治者即武装其部族前来抢收。当地农民们辛辛苦苦地从初冬忙到初夏,劳动所得的果实被一抢而空。他们不但掠夺农作物和财产,还掠掳丁壮,侮辱妇女。这就使人民落到了难于生存地步。但是,由于抽调兵力全力对付安史叛军,当地驻防唐军既少,又疲于奔命,不能保护人民。当时,杜甫在成都尹、东西川节度使武幕中任参谋,比较了解情况,有感于此,便写了这首可补史书不足的《大麦行》。
此诗的开头两句很像汉桓帝时的童谣“小麦青青大麦枯,谁当获者妇与姑,丈夫何在西击胡”,一下子即描绘出一幅农村荒生的悲惨图景,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唐代的社会面貌,其概括力是很强的。首句“大麦千枯小麦黄”典型地勾勒出当时农村一片荒凉的景象,显示了当时农民的困苦境况。“妇又行泣”,反映了当地妇女所受凌辱之痛。“夫走藏”,反映了当地男人不堪掳掠之苦。问题是谁给人民造成如此深重的灾难,诗人紧接着便正面地作了交代:“东至集壁西梁洋,问谁腰镰胡与羌。”这两人以感叹惊讶的语气说:在这东至集壁西梁大地区中,试问谁在收割麦子呢?还不是外来的胡人和羌人!此句言寇掳掠范围之广,充满着对敌寇的仇恨。诗人抓住“腰镰”
玉露凋伤枫树林,巫山巫峡气萧森。
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。
丛菊两开他日泪,孤舟一系故园心。
寒衣处处催刀尺,白帝城高急暮砧。
夔府孤城落日斜,每依北斗望京华。
听猿实下三声泪,奉使虚随八月槎。
画省香炉违伏枕,山楼粉堞隐悲笳。
请看石上藤萝月,已映洲前芦荻花。
千家山郭静朝晖,日日江楼坐翠微。
信宿渔人还泛泛,清秋燕子故飞飞。
匡衡抗疏功名薄,刘向传经心事违。
同学少年多不贱,五陵衣马自轻肥。
闻道长安似弈棋,百年世事不胜悲。
王侯第宅皆新主,文武衣冠异昔时。
直北关山金鼓振,征西车马羽书驰。
鱼龙寂寞秋江冷,故国平居有所思。
蓬莱宫阙对南山,承露金茎霄汉间。
西望瑶池降王母,东来紫气满函关。
云移雉尾开宫扇,日绕龙鳞识圣颜。
一卧沧江惊岁晚,几回青琐点朝班。
瞿塘峡口曲江头,万里风烟接素秋。
花萼夹城通御气,芙蓉小苑入边愁。
珠帘绣柱围黄鹄,锦缆牙樯起白鸥。
回首可怜歌舞地,秦中自古帝王州。
昆明池水汉时功,武帝旌旗在眼中。
织女机丝虚夜月,石鲸鳞甲动秋风。
波漂菰米沉云黑,露冷莲房坠粉红。
关塞极天惟鸟道,江湖满地一渔翁。
昆吾御宿自逶迤,紫阁峰阴入渼陂。
香稻啄馀鹦鹉粒,碧梧栖老凤凰枝。
佳人拾翠春相问,仙侣同舟晚更移。
彩笔昔曾干气象,白头吟望苦低垂。